文|Mark Freestone
译|林金源
心理病态的最後一个面具,是它透过性别显现的方式。我认为《追杀夏娃》会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惊悚片,还吸引许多人在写作研讨中花时间讨论,关键在於心理病态杀手薇拉内尔是否可能塑造自「真正的」—临床上的意义—心理病态者。为何这件事如此具有挑战性?因为「真正的」女性心理病态者是极难以捉摸的品种。
首先,她们的人数非常、非常稀少。当英国政府推行DSPD计画,首度委托安全戒护监狱和医院安置有严重人格疾患的危险人口时,他们估计会被安置的男性人数约两千人之谱。然而,因人格疾患而具有危险性,以及心理病态程度严重到需要给予专门照护的女性人数,则估计只有四十个。也就是说,女性和男性心理病态者的比例是一比五十。如果我们采纳这个宽松的估算,那麽,每千名男性中约有三名心理病态者;而每十万女性中,经过PCL-R量表的检测,只有六个会被诊断为心理病态者。因此,全英国约有两百个女性心理病态者。换言之,她们非常稀有—如果我们认定PCL-R量表为评估心理病态的好方法。然而目前的研究显示,女性心理病态者的表现方式或行为,与男性心理病态者并不相同。
苏格兰司法心理学家洛根(Caroline Logan)曾就此差异写出有趣的作品,并在某篇文章中,将这个概念总结在我们的文化中,那就是女性心理病态者身为「红颜祸水」的概念:女性心理病态者不必然在身体上对别人造成伤害—稍後我们会看到安琪拉.辛普森(Angela Simpson),一个挑战这种误解的案例—而是伤害别人的关系和心理健康。
洛根在着作中谈到,男性心理病态者倾向於将精力集中在控制或支配他们的环境和周遭的人,而女性心理病态者则更锁定在操纵关系。洛根以小说《危险关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中的角色梅黛夫人作为例子(或者是一九九九年的电影《危险性游戏》[Cruel Intentions]中的凯萨琳.梅黛)。梅黛想藉由挑拨故事中的人物,让他们彼此斗争来达到报仇的目的。如同男性心理病态者,这个目的是透过欺骗和谎言来达成,其间没有展现丝毫同理心或悔意,而且她显然完全清楚她的行为将造成的伤害。
这种虚构的女性操纵者有多种表现方式:从易卜生的戏剧《海达.盖伯勒》(Hedda Gabler, 1896年)中的盖伯勒,到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苏拉》(Sula, 1973年)中的苏拉,以及更近来作家法兰琪(Tana French)的《神秘森林》(In the Woods, 2007年)。在这些故事中,往往会发生暴力事件,但绝少是女性所为—下手的人通常是男性,他们在威胁或承诺下被操纵着去伤害自己或他人。
从小说中来理解这个概念很有帮助,但对於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心理病态者,我们又知道多少?答案是,目前相关的研究可谓都是拼凑而成,因为符合心理病态标准的女性人数实在太少了!最早的观察发现,只有少数的女性—我们先前讨论的那四十个人—能在PCL-R量表上得到足够的分数,而有资格成为犯罪型心理病态者。
此外,更复杂的概念是:心理病态的女性,非常可能具备迥异於男性的心理和犯罪轮廓。PCL-R中的某些项目在应用於女性时,会有十分不同的诠释。举例来说,与「寄生的生活方式」有关的项目就明显适用於在财务上依赖女性的男人,但考虑到一般社会文化背景,女人在财务上依赖男性,或许并不构成心理病态的有力证据。
同样的,PCL-R的另一个项目「杂乱的性行为」,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动机和意义。对男性而言,这种行为可能关乎地位和寻求刺激,但对女性而言,或许与权力和操纵更有关。这提醒了我们,即便在PCL-R量表获得高分的女性,她们的行为或心理轮廓上的动机,也与男性不同。
第三,重点是大概没有「真正的」女性心理病态者,会像《追杀夏娃》中薇拉内尔那样的变态杀手。如果我们指的是她们利用暴力手段及心理威胁和性操纵来达成目的,而且对自己的暴行并无悔意,那麽这种事情并无前例。事实上,我们甚至有些反证:荷兰的研究显示,重度心理病态的女性比男性更不可能杀人。
这项研究为女性心理病态者会利用「关系」来操纵,而避免使用暴力的见解,提供了支持的证据。但事情总有例外:我们将在第七章探讨的个案安琪拉,就展现出非常「男性化」类型的心理病态。还有艾琳.乌尔诺斯这个案例。一九八○年代後期,她在美国杀死了六个男人,并且在检测时获得极高的PCL-R分数,满分四十分中,她得到三十二分。
然而,直到她在二○○二年伏法,关於她的犯行和对受害者的悔意(或其他方面),她的说法大不相同,而且前後矛盾。她也被诊断出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几乎与心理病态不相容的疾患,症状包括极端的情绪失调和不稳定的自我认同。此外,乌尔诺斯还提出一种貌似有理的说法,来解释她那些超出简单的满足、或纯粹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杀戮行为。乌尔诺斯反覆供称她杀人是为了自卫,因为她相信那些受害者打算强暴她。无论事情是否属实,如果她真的察觉到这种程度的威胁,便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动机,即使不是一个心理病态者,也会因此采取行动。
这些人有什麽共通之处:一位蓝领工人在脑部受创之後变成了反社会份子;纽约的一位教授顺利融入了社会,却难以与别人相处;有一群孩子从小就显现出对同侪态度冷漠的迹象;还有一位疑似女性心理病态的个案,可能根本不是个心理病态者?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却不容忽视,它们代表心理病态一再显示出暴力的风险,包括使用毒品和财务不稳等社会异常,以及与成功治疗或康复的机率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如何能精准切中这个变动中的目标:去了解心理病态者究竟是什麽样的人,如何整合所有看似矛盾的研究路线,以及试着做些有建设性的事,以改善人们对於这种被严重误解的疾患的看法?穷尽我们对心理病态的理解,会发现它与一连串的控制和反社会行为有着令人不安的关联,并且与某些脑部结构缺陷有关,这相当程度说明了为何有些人容易每次都做出冒险、或者伤害人际关系的抉择。然而,这样的解释往往无法替一切行为提供具有说服力或令人满意的动机。好比说,某些被诊断出思觉失调的人,可能妄想他们的朋友正密谋杀害他们,以及听到某个声音命令他们在茶里下毒;而至於心理病态者,他们并未提供因果关系如此明确的途径,从心理病态的内在世界直通他们的行为。
我所能想到最好的例子,至今我还会拿来跟学生讲述。有个我称之为班(Ben)的个案,他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班因为攻击装甲运钞车未遂而入狱,这辆运钞车是由他的继父负责调度。当班出狱时,他认为自己遭到了「陷害」,是他继父害他入狱,因此他一心一意想要报复。两个星期後,他一被释放,就迫不及待在「工具袋」中塞满了铁鎚、刀子、绳索和一把锯子,明显有动手杀害他继父的意图。
然而,班在途中恰巧遇见了一个老友,他拉着班到酒吧喝酒叙旧。几杯啤酒下肚後,班说出了整个计画。这位朋友劝阻说,你这麽做很不值得吧?你才刚服完漫长的刑期出狱耶,干嘛这麽急着回牢里?班听完了顿觉有理,两人就这样待到酒吧打烊才起身回家。不料,朋友酒後醉醺醺地开起了玩笑,他取笑起班可真像个「娘们」,这麽轻易就被说服,随随便便就打消了杀人计画。一听到这话,班面不改色转身从袋里拿出了铁鎚,将这位朋友痛殴至死。
请别误会我的意思:班有重度的心理病态,他不会「变得」有悔意,他是职业罪犯(尽管手法非常拙劣,因为他总是被逮到),认为对辜负他的人暴力相向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自尊受损,也出於被误导的报复心,他计划了一项非常严重的犯行。不过在执行过程中,他又冲动地放弃了计画,直到他的自尊再度受到打击,愤而行凶。我们知道班是一名心理病态者,但无法用这个说法充分说明就是他特殊的人格、极度脆弱的自我,加上一触即发的事态,才促成了这桩可怕的杀人案。换言之,心理病态者的行为,依然非常需要「他们是心理病态者」之外的解释。
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心理病态角色,很容易就会塑造失败。例如:「艾德是个危险人物,因为他是个心理病态者。」要写好一个心理病态的角色十分困难,因为心理病态者心中的那种「空白」、深层情绪的短暂展现(浅薄的情感)和冷血本质,都并非有趣的事。这种「空白」必须叠合在复杂的发展历程及成套的欲望和动机,就如同真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生的那样。
汉尼拔.莱克特与克丽丝.史达林(Clarice Starling)的关系可以做为例子。汉尼拔到底从克丽丝那里得到了什麽:一个受他庇护的人?但他的杀戮使得她心生反感。爱人?他是同性恋者。女儿?他是心理病态者,没有能力依附别人。当然,关键在於此事从未被清楚说明,而我们只得被迫去猜测汉尼拔认为他们是什麽样的关系。
心理病态疾患戴着多层次的面具,他们的病态心理可能隐藏在显眼之处,但其核心是如此混淆不清,使得我们很难清楚判定某人是否为一名心理病态者,除非他是「典型的」男性犯罪者,从小就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果心理病态者和非心理病态者的差别,仅在於他们是否被判决有罪,那麽,我们要如何严肃看待这麽一个概念?司法体系的正确(或不正确)运作与一个人的心理构成,可能有什麽关联?电影《美国杀人魔》(American Psycho)中的派屈克(Patrick Bateman)所展现出来的财富和特权,可能混淆了我们对於究责和人格的理解,以及这是个多麽不公平的世界,因为许多人只因被诊断出心理病态,就获判了死刑。
在接下来的各章节,我所描述的人物,用意在呈现「心理病态者」的面貌往往不像一个诊断那麽简单。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极为复杂的个体,怀着独特的动机、信仰、欲望和犯行。但这并不减损我们需要意识到「他们是心理病态者」这个事实。每一个个案都曾犯下重罪,其中有些人真的十分可怕,而且极有可能再犯。
(本文为《创造一个心理病态:七种最危险的暗黑心灵》部分书摘)
书籍资讯
书名:《创造一个心理病态:七种最危险的暗黑心灵》 MAKING A PSYCHOPATH: My Journey into 7 Dangerous Minds
作者:Mark Freestone
出版:漫游者文化
日期:2022
[TAAZE] [博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