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的前提必须要有一个「他者」,爱上一个跟自己没有差异的对象是没意义的。
欧陆哲学家韩炳哲的着作《爱欲之死》原题名为「Agonie des Eros」,直译就是「爱欲造成的剧痛」。
爱欲(Eros)虽由「爱」与「欲」构成,但并非字面上暗示的仅与人类情慾有关,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是终极的引诱者,他仅靠言语就让人心荡神弛。听到苏格拉底说话,就宛如被毒蛇啃噬,受其充满智慧的哲学之言所伤。
理性与爱欲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因此,韩炳哲提到:「没有爱欲的力量,理性是乏弱无力的。」爱欲并不仅只是肉体的慾望,但也不是柔软甜美的罗曼蒂克之爱,更不是理性的对立面。那麽,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容易沦陷於肤浅翻译表层的「爱欲」这个词汇?
简单来说,就像是你狂热地爱着另一个人,因为这份爱欲,你削除了一部分的自我,替代成对方身上的元素,但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变成对方」,不能控制他,不能拥有他,不能代替他,因为爱欲的来处就是对於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主体的强烈渴望,所爱之人毕竟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这个事实,造成了爱欲,同时也注定了剧痛。
按照韩炳哲自《倦怠社会》、《透明社会》以来一贯的理论,他认为现代生活,尤其是爆量的资讯,扼杀了爱欲的可能。他形容当今这个世界是「解析度过高」的世界,阖上眼睛拒绝汹涌而来的图像反而比较困难。人们误以为「高清无码」的片子可以带来更多欢愉,但当所有的东西都过度高清、完全无码的时候,让人存在有意义的幻想失去了生存空间,任何人都只剩下一条机械式重复的裸命,谈一场没结果的恋爱与看片自尻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爱欲输给了色情(Porno),我们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迎接我们的只有无止境的失望。
於是,爱欲与生命的关系,变成了应该如何在行屍走肉的失望,跟生气勃勃的剧痛中作选择?爱欲的前提必须要有一个「他者」,或者说「我以外的存在」,爱上一个没有差异的对象是没意义的。过多的资讯制造了廉价的重复,打开社群网站,每个人都背同一款名牌包,每个人都想去类似的地方旅游,每个人都在前往拥有一台特斯拉或者其他任何时尚车款的路上。那麽其他人与我有何差别?我为何要向往一个跟谁都一样,宛如复制贴上的对象?我能对他产生什麽幻想?
如果要回应韩炳哲提出的问题,我们或许应该把眼光放在貌似跟哲学最没有关连的地方──大众娱乐文化里令人闻之色变的「私生饭」,和「极度厌恶私生饭的人」。
私生饭的系谱学
「私生饭」意为「闯入私生活的粉丝」,被闯入私生活的对象可能是歌手、演员、偶像,或者任何具有公众身分、靠粉丝支持获利的个人,在此先笼统简称为「偶像」。至於闯入私生活的失控行径,则从相对轻微到非常严重都有,跟踪、尾随、寄上自己的血液毛发、甚至还有女粉丝埋伏在对方下榻的饭店全裸迎接等等。
当然,有时候也包括谋杀。2016年,美国实境秀歌手克莉丝蒂娜‧葛雷米在签唱会上被粉丝朝头部胸口开三枪当场死亡,得年22岁,凶嫌随後自杀。不幸的是,葛雷米虽然经营着很成功的个人YouTube频道,但其实还没有真正在商业上走红过,她的家人甚至必须透过网路募款来筹备丧礼。至於粉丝开枪的理由,只是因为认为她交了男友。
私生饭的失控行为或许是透明社会的错,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网路上,越是亟需拉拢粉丝的公众人物越必须如此,要亲切的与粉丝互动,要分享日常点滴。这种经营自我形象的行为不只是公众人物如此,即便是不靠形象吃饭的一般人也经常在社群网站上宣告自己其实微不足道的近况,来获取真情假意的按赞留言。当人们的网路惯性是自动暴露甚至表演生活细节时,我们似乎已经不再能够百分之百肯定何者为「私生活」,何者不是。
这种界线的混淆被私生饭推到极致,私生饭「相信」自己与偶像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真实」人际关系,他们无法分辨在大众社会中有些人际关系「表面上存在但事实上不存在」。私生饭活得就像中世纪的农民,凡是他们听说过不错的异性都是潜在婚配对像。如果「幻想」和「他者性」本身是爱欲的必要条件,那麽私生饭展现出来的除了恼人的偏执之外,无疑正是韩炳哲担心在现代社会中快断气的爱欲。私生饭想要跟偶像来场爱的双人舞,他们渴望得到偶像身上自己所没有的事物;偶像是如此美好,却无法控制、不能拥有、无法代替,私生饭肯定感受到了爱欲的剧痛。
然而,与此同时,最反对私生饭的「正常粉丝」,也能塞进韩炳哲的论述之中。正常粉丝同样理解偶像的「他者性」有多美好,如果爱欲真如韩炳哲所言,出自於一种对自我的否定,对他者的钦羡肯定,那麽大众社会中,至少对法兰克福学派来说散发最浓厚资本主义商品化恶臭的粉丝行为,就是韩炳哲世界观之中的小小清流。
「正常粉丝」厌恶私生饭的理由,不仅只是因为後者的行为有时候会犯法,更是因为他们理解,要保持偶像的他者性,亦即保持偶像之所以是偶像的「差异」,必然要透过幻想,这种幻想必须要用心灵跟身体的距离来维持。偶像要有自己的「休息时间」,不仅是为了他们的人权,更是因为如果「解析度过高」,一切过於透明,偶像与「我」的差异就消失,驱动粉丝追捧的爱欲也跟着化为乌有。换句话说,他们知道此刻当下的爱欲可能是脆弱,甚至是不真实的,他们只是把头转开。
有监於此,私生饭与正常粉丝构成了同时既支持爱欲也嘲笑爱欲的背谬。而这并非普罗大众文化独有的现象,也跟粉丝文化的品味无关。假设傅柯活在网路发达的时代,而你发现他乐此不疲地对於泰国童妓伴游留下了多条评价跟星等,你对於傅柯「哲学智慧」的「爱欲火花」是否会因此熄灭?
「啊,要是能闭上眼睛就好了。」生命就像是一连串关不掉的低俗网路广告,但为了我们最终想看见的那个世界,为了那个可能存在的真实,却不能骤然关掉。韩炳哲引用电影《惊悚末日》,说爱欲带来的剧痛或者地球可能的毁灭能救赎忧郁,因为忧郁毕竟是一种受困於自我之中的疾病。想像末日的发生,会是带走我们,解放我们的良药。跟生命比起来,末日确实是简单的。或许爱欲也同样很简单,困难的是我们自身──我们难以承受的这份存在。
书籍资讯
书名:「韩炳哲关键三部曲:《倦怠社会》、《透明社会》、《爱欲之死》」(套书)
作者:韩炳哲
出版:大块文化
日期:2022
[TAAZE] [博客来]
书名:《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作者:韩炳哲
出版:大块文化
日期:2022
[TAAZE] [博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