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山毛榉步道:诺亚方舟在云雾间

台湾山毛榉步道单程3.8公里,往返所需时间约三小时。(摄影/林科呈)

林务局辖下步道中,宜兰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内的「台湾山毛榉步道」是少数以单一物种为名的自然步道——路线不仅可通往《文资法》指定珍贵稀有植物的冰河活化石「台湾山毛榉」栖地,也是南澳泰雅族的传统社路及太平山林业开发的历史场域。短短不到四公里路线,许多不为人知的精采故事,都深深埋藏在这条常年云缠雾绕的曲折山径中。

行驶台7线,自宜兰进入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一路驶向翠峰湖景观道路的终点在16.8K处即可见到「台湾山毛榉步道」的登山口。

台湾山毛榉步道一直是太平山步道群中人气颇高的一条,步道单程3.8公里,海拔高度约在1600至1800公尺。步道前半段的2.5 公里改建自大元山林场山地运材轨道,路径平缓好走,沿途可惬意观赏桧木林、台湾杉、板岩地质或苔藓地被等自然景观,亦偶见工寮、转辙器或桧木树头等林业遗迹,林间是飒爽山风,耳畔是蝉鸣鸟音,途中甚至可以眺望龟山岛;自步道2.5K处陡下约100公尺,在3K处接上「棱线路」,即见一大片台湾山毛榉林巍巍立於陡峭的棱线北坡上。

台湾山毛榉的林相四季分明,是这座岛屿罕见的温带阔叶落叶林,又别名「夏绿林」(注1)。每至秋季的变叶时节,人们争相涌入步道,只为一睹金黄橙红的山毛榉为云雾中的山棱点染上绚丽色彩。

令人好奇的是,常见於温带的山毛榉林,为什麽会出现在亚热带的北台湾山区?

冰河孑遗活化石

台湾山毛榉又称早田氏山毛榉或台湾水青冈,冰河期经陆桥自东亚大陆来到台湾。(摄影/林科呈)

台湾山毛榉又称早田氏山毛榉或台湾水青冈,是壳斗科水青冈属的温带阔叶落叶乔木。与七家湾溪的樱花钩吻鲑一样,是更新世(注2)的冰河期经陆桥自东亚大陆来到台湾、冰河期结束後孑遗的活化石。

早在日治时期就有台湾山毛榉的研究:1906年,总督府技师小西成章在北插天山采集到史上第一份台湾山毛榉标本,交由东京帝大植物学教授早田文藏监定;1911年,早田文藏在着作《台湾植物资料》正式发表台湾山毛榉的学名: Fagus hayatae Palibin—hayatae(早田的日本语发音)。

早期台湾山毛榉栖地以北插天山最为知名。今日台湾山毛榉步道所在的宜兰南澳山区,虽也有探险登山家伊藤太右卫门及植物学者金平亮三关於台湾山毛榉的纪录,却无进一步研究。一直到1998年,这片隐於荒山的台湾山毛榉林才在罗东林区管理处同仁与宜兰大学森林暨自然资源学系陈子英教授的探勘下得见天日。

这个探勘过程堪称曲折,陈子英依金平亮三在《台湾树木志》所述:「罗东郡南澳蕃地三星山东方ヤップラサイ(yax plasai)也有台湾山毛榉。」,先往三星山遍寻不着,後来才在日治时期的理蕃志和陆军地图上注意到片假名拼写的泰雅族地名「ヤップラサイ」,再对照航空照片、台湾山毛榉的植物特性及林务局前辈的情报,终於在铜山地区发现金平亮三当年记录的台湾山毛榉林。这片台湾山毛榉栖地占地约1154 公顷,自望洋山往东一直延伸至铜山、下铜山及鹿皮山一带,规模为现存栖地最大。

在冰河时期,台湾山毛榉一度广泛生长在中台湾以北低地,冰河期结束後才退却至东北部的几个中高海拔山头,这些地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天气寒冷甚至偶有降雪,又因地处棱线而多雨雾,符合台湾山毛榉生长所需,孑遗在亚热带地区的台湾山毛榉才得以存活至今。台湾山毛榉的重要性在於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价值,此外也承载了一个植物生态系。陈子英形容,台湾山毛榉是一艘生态的诺亚方舟。

认识台湾山毛榉之路

宜兰铜山的台湾山毛榉林,由林务局规划为特色步道,以老少咸宜的大众路线为定位。(摄影/林科呈)

2002年林务局着手建置全国步道系统,将宜兰铜山的台湾山毛榉林规划为特色步道。以老少咸宜的大众路线为定线考量,舍弃能更快抵达的棱线捷径,选择另开下切的新路径串连起大元山林场山地运材轨道路迹与台湾山毛榉所在的山棱,并设多面自导式解说牌,介绍沿途的自然生态及人文史迹。罗东林管处技士陈建忠表示,藉着拉近大众跟山毛榉之间的距离, 亦可增加民众对於该物种的保育意识。

罗东林区管理处为棱线路铺设了架高木栈道以保护根系及表土,让台湾山毛榉受到的冲击降到最低。步道沿台湾山毛榉的栖地边缘而设,登山客一般止步於3.8K处的观景台,仅有少数登山老手会往下纵走铜山,也不致於对栖地有过多扰动。

陈子英说:「来到台湾山毛榉步道,不采集植物,尽量走在木栈道上,就是对冰河孑遗活化石的最大爱护。」

套叠不同时空的记忆甬道

yax plasai 一名意指「从棱线下去」,是1919年官道开设前,日本警察赴南澳蕃地驻在所任职的必经之地。(摄影/林科呈)

大多数人走台湾山毛榉步道,只为一睹红叶绝景,或登山游憩,却不知其间也蕴藏了许多分属不同时空的历史纹理。

台湾山毛榉所在的山棱线,即日治时期文献地图标注的「ヤップラサイ」(yax plasai亚普拉塞),是泰雅族南澳群 Thawan(塔望)、Hagaparis(哈卡巴里斯)、Klgyah(格勒亚贺)、Ryohen(流兴)四社前往兰阳平原的必经之地。分居在布萧丸溪谷两侧的四社泰雅族人,往北沿溪谷上溯至制高点yax plasai 棱线,再从棱线下切至南澳北溪发源地进入兰阳平原,前往三星庄交换生活物资。

泰雅族语yax意为「下去」、plasai意为「那个地方」,yax plasai 一名即是「从棱线下去」之意。棱线下切後即四社共用的山径与猎场。关於yax plasai的记述,可见於《台北州理蕃志》的「调查复命书」,详细记有1903年日本官僚获邀进入南澳蕃地参访四社的见闻;日本人甚至记有yax plasai 曾为清领时期古战场的口述历史。此外,yax plasai 也是1919年官道开设前,日本警察赴南澳蕃地驻在所任职的必经之地。

找回yax plasai的人是宜兰县史馆馆长廖英杰,同时他也是知名的古道探勘家,长期做南澳山区泰雅部落迁徙以及大南澳古道系统的历史研究。

2009年,廖英杰与迁居武塔村已逾半世纪的Hagaparis社耆老Hayung Yuraw,展开一场找回旧社的实地踏查。他们走的就是yax plasai山径,六天的踏查行程,廖英杰确认了此路的路线,日後亦梳理隶属南澳泰雅族人的几条社路、警备道。yax plasai的位置也对应了1916年探险登山家伊藤太右卫门发现台湾山毛榉的手稿纪录。

「这趟踏查,一路都非常惊喜! Hayung 带路的GPS轨迹和日治时期地图所记载的几乎一致, 他所讲述的地名、地形和景观也都和《台北州理蕃志》的纪录对得上!」事隔多年,廖英杰再讲起自己跟Hayung一起走古道的经历,依然非常兴奋:「他竟然还找得到当年路途之中,刻有自己名字的树!他就是活历史,带我走进历史发生的场域。」

台湾山毛榉步道末段的故事自清领时期横跨战後,在铜山地区的台湾山毛榉被发现後,又赋予了yax plasai全新的故事;步道前段则在1947至1974年隶属「大元山分场/工作站」,建有运材轨道和索道,伐木量一度超越阿里山,成为台湾之首。廖英杰认为,台湾山毛榉步道不仅有自然史、生态保育的重要意义,还有族群活动、历史及产业发展的深厚文化意涵,这不只是一条登山步道,也是更深入认识岛屿历史的重要路径。

站在yax plasai的台湾山毛榉林下,试着以想像为眼前的山林大地套叠上不同时空的历史场景,沉埋在雾林山径之间的故事将不断被人们忆起。

注1:夏绿林是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秋季变叶,仅在夏季有绿树冠。
注2:更新世为距今约250万至1万年前,是地球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代,接连发生四至五次寒冷的冰河期温暖的间冰期,影响全球生物分布范围。

|延伸阅读|

  • 太平山翠峰湖步道:让世界「听」见台湾的寂静步道
  • 台湾千里步道协会:以步道串连台湾最美风景
  • 宜兰礁溪:千年时光流转,氤氲祝福之地

购买 VERSE 杂志


本文转载自《VERSE》014封面故事「在步道上,丈量台湾的尺度」,更多关於步道的故事请见杂志。

➤ 订阅实体杂志请按此
➤ 单期购买请洽全国各大实体、网路书店

VERSE 深度探讨当代文化趋势,并提供关於音乐、阅读、电影、饮食的文化观点,对於当下发生事物提出系统性的诠释与回应。

文字/林蔚静 摄影/林科呈 编辑/罗健宏 核稿/郭振宇文字/林蔚静 摄影/林科呈 编辑/罗健宏 核稿/郭振宇文字/林蔚静 摄影/林科呈 编辑/罗健宏 核稿/郭振宇

Related Posts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