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这个展览想说的是,将人的身体与科技技术相互结合的「後人类」现象,不仅显示介於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紧张感与不确定性,且所谓「自然」的身体在定义上也越来越模糊。
文字整理:林君玶
从文字创作到绘图,最近人工智慧AI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热门话题,那些在动画《攻壳机动队》或是电影《机械公敌》等等影视作品曾出现过、未来世界将由机器人来控制的故事,彷佛就近在眼前。
兴起於1970年代的超写实主义,经常在绘画和雕塑领域中出现,被视为对於纯主观抽象艺术的反动。包括源自於纽约、以摄影为基础的「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以及企图精确复制人体的「超写实雕塑」;前者较为注重客观形象的捕捉,而後者则藉由贴近现实的拟像,为观者建构出极其逼真的氛围营造。
超写实雕塑极为注重作品肌理,藉由细节,让观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具有真实感的认知错觉,更易於将自我投射到作品场景之中。北美馆「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就是这样的雕塑展。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由德国图宾根艺术馆馆长妮可芙丽兹(Nicole Fritz)发想、德国图宾根文化交流协会麦斯米兰雷泽(Maximilian Letze)作为共同策展人策画,北美馆为数不多的雕塑展——「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透过超写实雕塑的美学基调,镜像般地映射出人类自身的未来形貌。
策展人着眼於人类世时代的科技发展下,如机械义体、扩增实境、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数位演进与遗传学工程,将人的身体与科技技术相互结合的「後人类」现象,不仅显示介於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紧张感与不确定性,且所谓「自然」的身体在定义上也越来越模糊,甚至长期以来仅存於艺术创作概念、想像中的样貌型态,如今皆可在科学实验中实现。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藉由艺术家演绎与现实对话的科幻情境,彷佛也提问:在未来,人类将会是「谁」,或者是「什麽」?——而我们又将如何重新定义自身?「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归纳梳理出「混种人」、「後自然」、「艺术家4.0」、「科技人类变体」四个主题,来陈述人类身体的解构与重构、人与环境及机器之间的关系,还有当中隐含的欲望与伦理议题。
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与作品参展,如曾代表德国参加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伊萨・根泽肯(Isa Genzken),《演员III之3》为一系列具有日常配件、服饰与电子音乐等次文化元素的假人雕塑,观众可把自己想像为其中一员,思索当代消费社会下的「片段化身分认同」。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甫获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的林恩・何许曼・雷森(Lynn Hershman Leeson),也在台湾首度呈现获提名的录像作品《逻辑瘫痪人心》,由生化人女性轻声阐述於数位调控的时代中,她在渴望如何更贴近人类与畏惧化为数据流的独白中摆荡。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第9届柏林双年展的瑞典籍参展艺术家安娜・乌登伯格(Anna Uddenberg),将扭曲的女性雕塑与行李箱融为一体所创作的《野蛮人#7(零重力)》,夸张变形的人物姿态,呼应着社群媒体上的网红们对於「理想形象」的荒诞追求。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许多国外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也於本次展出,如「混种人」展区,探究现今人体透过基因工程技术,转为可塑型态,甚至出现混种生命体的演化概念。来自澳洲的雕塑艺术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犬头》是一个将右手置於心上的狐狸头裸体男子雕塑,透过人类与动物的混合形貌,细腻捕捉生命、顷刻和死亡等生命百态中所存有的共通性。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後自然」主题则着眼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转殖与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传达人类所带给环境的破坏性变化及物种的极限。跨领域艺术家安娜・杜米楚与艾力克斯・梅伊(Anna Dumitriu & Alex May)《古菌机器人:後奇异点与後气候变化时代的生命形式》,以3D列印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态样,反思人为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崩塌後,尚有哪些生命形式得以生存。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未来的机器人是否得以拥有幻想、直觉等人类独有的创造性特质,而我们又该如何与之共处与同理?「艺术家4.0」展出安德罗・韦库亚(Andro Wekua)《无题》,铺着粉红色地毯的房间里,悬挂着一位面无表情的半机器人女孩。沉睡塑像轻敲手指的偶发声响,却能意外激发观者共感的情绪,究竟机器人会变得更像我们,还是我们会变得更像他们?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科技人类变体」反诘各种科技和数位转型的发展交合之间、对於人类生活内在——外在、心理——生理层面的影响。派翠西亚・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与墨尔本医院的创伤外科医生共同创作的《葛拉姆》具有结构加大的头骨结构、类似安全气囊的躯干、粗糙化的皮肤和去除颈部等特徵,艺术家呈现人类承受车祸等致命冲击所必需的进化,试图以科技重塑我们存在的同时,却也反映人体在无常中的脆弱程度。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在三年多的疫情冲击之下,策展人意识到人类生活框架的不堪一击及身体的脆弱,而後疫情时代下的近未来更凸显在浑沌不明的变局之中,未来身体的创造或许是一种对於完美不朽的想望,然而这些科技与肉身型态之结合,也说出了人类生存样态的演变,与回望生命共同存有的主体性本质。
「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展
时间|2023.2.18~2023.6.4
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
订阅every little d.电子报,看更多生活细节
同场加映
- 七套死前必看的经典Cyberpunk电影
- 在未来50或100年後,也许小岛秀夫会成为AI人工智慧继续创作
- 几可乱真的毛发与纹路:「超写实人体雕塑展」5大亮点一次看
核稿编辑:杨士范